说到美军的KC-46A加油机,这款飞机自项目启动以来就问题不断。它是波音公司基于767客机平台打造的新一代空中加油机,原本计划用来替换服役多年的KC-135机队。2011年合同敲定后,研发进程可谓一路波折。早期测试就发现硬管加油系统的伸缩套管在轴向载荷方面超标,尤其是与C-17运输机对接时,数据异常明显。工程师虽然记录下这一些状况,但项目依旧被硬推着往前走。翼下加油吊舱同样频频出故障,设计调整也没能完全解决问题。2015年9月25日,KC-46A终于完成首飞,2019年1月首批交付美空军,但遗留的缺陷一大堆没消除。如今,美军已有89架KC-46A在役,最大载油量可达96吨,硬管加油速度每分钟4552升,理论上能同时通过一根硬管和两根软管给三架飞机加油。从纸面数据看,这种集加油、运输与信息化作战于一身的配置,确实很着迷,似乎能明显提升美军的全球投送能力。
然而现实远比设想骨感。2025年8月25日,美空军空中机动司令部公布三份调查报告,点名KC-46A喷嘴卡滞问题,导致三起严重事故,从2022年10月至2024年8月,累计损失高达2280万美元。第一次事故发生在2022年10月15日,当时一架从新泽西州联合基地起飞的KC-46A在为空军F-15E战机加油时,喷嘴插入受油口后卡死,释放时吊杆反弹砸到尾部,造成结构变形,维修成本高达830万美元。第二次事故在2022年11月7日,一架KC-46A为空军F-22加油时,径向力超限,吊杆刮擦机身,造成10万美元的损失。第三次事故则发生在2024年8月21日,堪萨斯州麦康奈尔基地的KC-46A给F-15E加油时,第四次尝试喷嘴绑定失败,释放后吊杆直接断裂,部分残片掉落在加州空地上,损失高达1430万美元。这些事故的共同原因主要在于:喷嘴绑定后操作员动作失误,加上飞机接近速度过快,导致受力超标。而远程视觉系统警示不明显,屏幕对比度过低,难以辨别位置偏移。美空军承认这样一些问题在研发阶段就已暴露,但当时只有少数重视,如今只好由纳税人埋单。
对波音来说,KC-46A更是“烂尾项目”的代名词。固定价格合同下,超支只能自家承担,截至2021年已亏损50亿美元,2023年更是宣布要投入70亿美元来修复包括辅助动力单元罩裂纹、燃料泄漏在内的六大缺陷。2025年3月,交付一度中断,美军对现有89架飞机逐一检查,工程师甚至需要爬上机翼摸裂纹,工厂还得拆下部件分析应力。7月8日又发生意外事故,一架KC-46A在东海岸为空军F-22加油时,吊杆彻底断裂,飞机被迫紧急降落。美空军不得不临时下令严格限制辅助动力单元使用,并修改训练程序,要求操作员必须先确认喷嘴位置才能来控制。加油安全距离从6英尺扩展到10英尺,给操控员更多反应时间。波音计划到2026年更换新执行器,但现阶段KC-46A的任务完成率仅63%,远不如60年服役的KC-135可靠,美军被迫延长这些老飞机的寿命。原本被称为“倍增器”的先进平台,如今成了烫手山芋,国会不得不年年批款填窟窿。
相比之下,中国空军对KC-46A的关注更多带有借鉴意味。起初,中国空军在全球加油机发展研究中,把KC-46A视作参考标杆。它的硬软管兼容设计、96吨载油量以及同时给多机加油的能力,确实值得分析。但当时中国空军自身基础薄弱,只能依靠轰油-6和三架从俄罗斯进口的伊尔-78撑场。轰油-6由轰-6轰炸机改造而来,最大载油量37吨,可供油才18吨,难以支撑现代作战。伊尔-78虽然载油量大些,但数量只有三架,远远不足。那时的中国空军被称为“短腿空军”,作战半径顶多延伸到第一岛链。研究国外机型时,KC-46A的集成优势让中方意识到必须发展国产加油机,于是决定在Y-20平台上开发运油-20。Y-20于2007年立项,2013年首飞,2016年服役,最大起飞重量200吨。运油-20在此基础上增设三套软管加油系统,可同时为空军三架战机加油,最大载油超100吨,可供油量75吨,航程达8000公里,能够将歼-16的作战半径从1500公里提升至2500公里,还能支持轰-6N延伸打击到第二岛链。
运油-20的加油系统采用广角摄像头和智能算法,操作员在大屏幕上就能清晰看到实时位置,并能自动引导受油机完成对接,有很大成效避免碰撞。与KC-46A坚持硬管不同,中国选择了更灵活的一对多软管方案,既操作简单便捷,又更契合信息化环境。2021年进入测试阶段,2022年珠海航展首次公开亮相,展示了翼下吊舱软管伸缩过程。2022年底,运油-20进入作战准备训练,2024年9月实现批量生产。随着该机型的整合,中国空军逐渐摆脱“短腿”困境,大幅度的提高远程打击能力。根据评估,目前至少已有八架运油-20A投入服役,机队规模仍在扩大。Y-20系列还可快速改装成加油机,实现运输与加油的灵活转换,战时增援潜力巨大。
KC-46A一系列问题的曝光,让中国空军更加庆幸自己没有盲目照搬美军模式。若是跟风采用硬管系统,恐怕同样会陷入事故频发的窘境。相较之下,运油-20的软管方案更智能、更稳定,效率并不低。美军虽然拥有庞大的全球加油机队伍,但KC-46A的超支和拖延,反映了固定价格合同和工业执行上的弊端。波音自2018年两起737 MAX坠机事故后元气大伤,777X推迟六年,T-7A和VC-25B也问题频出,甚至在KC-46A油箱里发现过遗留垃圾,安全风险隐患严重。反观中国在Y-20研发过程中,强调国产化,WS-20发动机已在2020年完成四发飞行试验,2024年生产线逐步融入远程作战体系,还能为空军舰载机提供保障。
整体来看,美军原本寄予厚望的KC-46A反而成了笑柄,而中国的运油-20则走出了一条务实路线。在参考国外经验的同时,避免了重蹈覆辙。美军虽在2025年开始测试远程视觉系统2.0,但前期事故已难以抹去。波音仍在填坑,美军则继续依赖老旧KC-135维持全球加油能力。中国空军则通过自研与逐步扩展,成功完成了从“短腿”到“远程”的跨越。KC-46A事件无疑提醒人们:先进设计不等于可靠,而稳健发展往往更能走得长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